夏建国:高校“三全育人”的协同治理路径探析
日期:2020/10/09
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指出:“坚持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把思想价值引领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和各环节,形成教书育人、科研育人、实践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文化育人、组织育人长效机制。”教育部等八部门联合发布的《关于加快构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的意见》强调“以建立完善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体制机制为关键,全面提升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如何构建高校“大思政”格局,切实提升高校“三全育人”协同治理水平,是当前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面临的重大课题之一。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各子系统及各类要素协同联动。从某种意义上讲,高校“三全育人”概念提出以及实践创新,是基于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协同属性的深刻把握。不同于一般的合作,协同更倾向于在动态交互的过程中,通过信息的沟通交流及资源的整合,协调系统内部各种要素之间的关系以及系统与外部环境的关系,使各要素能够在一个和谐互助的环境中,向着同一个目标或是方向努力。
聚焦治理体制创新,强化高校“三全育人”宏观协同
首先,加强高校党委对“三全育人”工作的全面领导。“三全育人”是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抓手,是高校党委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重要途径。高校党委要加强对“三全育人”工作的全面领导,把方向、管大局、作决策、保落实,为深化“三全育人”综合改革提供根本保证。一是充分发挥高校“三全育人”综合改革领导小组的统筹协调作用。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深刻把握“三全育人”内涵与本质,立足高校育人工作实际,系统、科学分析“三全育人”综合改革的目标、原则、举措及重点难点,坚持目标和问题双重导向,研制高校“三全育人”综合改革方案,规划“三全育人”系统工程,为有序推进“三全育人”综合改革奠定基础。二是建立健全“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宣传部门牵头抓总、二级单位具体落实”的“三全育人”领导体制。“三全育人”要求从校内校外、课内课外、线上线下等多个维度聚焦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突破以往“各自为战、条块分割”的工作局面,形成各方联动的思想政治工作体系和“大思政”格局。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就是要发挥学校层面的整体优势,统筹育人资源,打破育人壁垒,强化育人合力;宣传部门牵头抓总、二级单位具体落实,就是要在具体操作层面,既集聚优势资源,打造一批独具特色的品牌育人项目,提高育人含金量及影响力,又调动二级单位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在学校“三全育人”综合改革的大系统下,根据专业优势和育人实际,开展多渠道、多角度的育人工作,使“三全育人”发挥最大成效。
其次,成立高校“三全育人”协同中心,加强供给侧改革。成立高校“三全育人”协同中心,旨在加强顶层设计,强化育人资源统筹,将“三全育人”综合改革与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国际交流合作等工作同时部署、检查、评估,实现同向同行、协同协作、互联互通。高校“三全育人”协同中心能够指导校内各二级单位立足实际,整合校内外资源,推进“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能够开展各单位之间的交流评议,着力推进学校“三全育人”供给侧改革,增强“三全育人”实效。具体而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下功夫:一是依托协同中心形成一体化育人的学科支撑,即以高水平马克思主义学科建设支撑“三全育人”理论与实践创新,以哲学社会科学发展带动“三全育人”改革。二是依托协同中心形成一体化育人的教学支撑。当前高校承担育人功能的各类课堂由于管辖部门不一、缺乏沟通联动机制,一定程度上出现“分离”的现象。第一课堂一定程度上重专业轻德育、重知识轻价值;第二课堂因为缺乏马克思主义理论支持,育人效果不足;第三课堂即互联网课堂是新生事物,教师对其育人规律和特征以及与其他课堂的育人协同效应尚未形成深刻认识。实现各类课堂的无缝衔接和协同育人,是高校深化“三全育人”改革、构建“大思政”格局的基础。因此,高校一方面要着力提升“思政课程”质量水平,加强示范引领;另一方面要健全“课程思政”长效机制,发挥各类课程的集群效应。三是依托协同中心形成一体化育人的管理支撑。“三全育人”涉及课程、科研、实践、文化、网络、心理、管理、服务、资助、组织等多个领域。高校应加强部门之间的统筹协调,增强育人合力,为深化“三全育人”改革、构建“大思政”格局奠定管理基础。应统筹管理服务部门资源,提升管理服务育人水平,同时强化学生自我教育与管理,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校管理服务实践。
聚焦治理机制优化,强化高校“三全育人”中观协同
首先,建立育人要素共享机制。构建“三全育人”格局,关键在于打通阻碍各种育人元素、资源有效流动的体制机制壁垒,使思想政治工作体系贯通高校学科体系、教学体系、管理体系,全面融入高校办学实践和各项事业中,形成全校协同育人的最大合力。建立育人要素共享机制,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注重育人要素分析。高校要围绕“三全育人”总目标以及“十大育人”体系构建,全面梳理和分析高校已有的育人要素,分析这些育人要素有何关系、应该如何归类,以及这些育人要素归并后会形成什么效应,为建立育人要素共享机制奠定基础。二是注重育人要素流动。育人要素只有流动起来才能体现或者增加价值,因此,高校要对所有育人元素流动的必要性、重要性和可行性进行准确分析,为建立育人要素共享机制提供可能。三是注重育人要素规范。无论是“人”的要素,还是“物”的要素,其流动和共享必须遵守一定的规则,绝对不能是“无序”流动或“随意”共享,高校必须以互补、共赢为目标,增强育人协同效应,为建立育人要素共享机制提供保障。
其次,建立育人优势集聚机制。每所高校都有区别于其他高校的独特办学理念和鲜明办学优势,在办学治校的不同发展阶段呈现出不同的建设思路和改革重点。推进“三全育人”改革,不能脱离高校自身办学实际,不能脱离高校事业发展进程中的阶段性目标和重点任务,不能脱离高校鲜明的办学优势。高校应建立育人优势集聚机制,将学校办学优势转化为推动“三全育人”改革的新动能。建立育人优势集聚机制,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集聚教学师资优势,强化课程育人。现代大学尤其是综合性研究型大学,在专业课、通识课及师资队伍等方面具有显著优势,要通过深入实施“课程思政”,深度挖掘和发挥每一门课的育人功能。二是集聚学科科研优势,强化科研育人。高校应推动教育+多学科融合创新,引入脑科学、数据科学、信息技术、人文社会科学相关领域的理论、方法、手段,开展育人主体和对象、活动和方法、过程和规律等方面的科学研究,为提高“三全育人”质量提供更有力的理论支撑。三是集聚大学文化优势,强化文化育人。高校可设立专项文化建设基金,通过招投标和师生自主申请等方式,发挥师生在高校文化建设中的主体作用,打造主题宣传教育、大学精神与文脉传承、学校品牌形象塑造、师生文化素养提升、校园文化环境建设、文化国际交流传播等多领域多类型的文化育人品牌项目,在优雅学府建设中培育栋梁学子。可创新校史档案育人模式,挖掘校史中的人文积淀,将静态的档案史料转化为生动的育人资源,让思政育人“活”起来。可开设“校史文化解读”通识选修课,构建“权威讲座—系统课程—专题座谈”的校史育人联动模式。四是集聚“双创”改革优势,强化实践育人。高校应搭建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育人新平台,推动育人理念思路创新、方式方法革新,培养学生的“双创”意识和能力,进一步丰富育人内涵,提升育人实效。要以“双创”学院建设创新实践育人模式,以课程体系建设、项目训练、竞赛组织和训练、基地建设、创业指导等为抓手,丰富创新创业教育资源,加强校内外育人平台联动,实现校内外“学科-成果-转化-服务-效益”无缝链接,逐步建立具有独特优势的“双创”模式和教育体系。
再次,建立育人效果督查机制。高校需要建立健全育人动态实时监测及育人效果督查机制,以便根据监测到的信息及反馈情况,对“三全育人”系统中产生的变化和问题进行及时处理和应对,并对育人系统进行适时调节和优化,从而实现“三全育人”效果的最优化。建立健全育人效果督查机制,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坚持目标和问题双重导向,研制育人效果评价指标体系。高校应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遵循“三全育人”客观规律,通过全面调研,深刻把握中央“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要求,充分了解高校育人工作实践及学生成长需求,在此基础上聚焦“协同”目标构建育人效果评价指标体系。二是坚持自我评估和第三方评估、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相结合,提升育人效果评价的科学性。一方面,在高校自我评估的基础上,引入“三全育人”第三方评估,对高校育人目标、原则、举措和成效进行全方位客观评价,及时发现高校“三全育人”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短板,并提出精准的对策建议;另一方面,在定性评价的基础上,根据指标要求开展定量评价,为高校“三全育人”效果督查提供可靠依据。三是坚持评价与调整、约束与激励相结合,加强育人效果督查结果的运用。一方面,根据评价结果,及时对高校“三全育人”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整改,有针对性地对已有措施进行调整或出台新的举措;另一方面,将“三全育人”效果评估结果纳入高校“三大主体责任”检查,并作为项目评优和绩效考核的重要依据。
聚焦治理项目运行,强化高校“三全育人”微观协同
首先,做好项目遴选。一是准确把握新时代大学生群体的成长需求,通过座谈会、问卷调研等多种方式,全方位了解学生对“十大育人”项目的需求和建议,并在此基础上梳理分类,形成育人项目需求分析报告,为项目遴选提供依据。二是深刻把握“三全育人”综合改革的“协同”本质,鼓励高校不同部门、不同课堂、不同院系、不同领域“跨界”策划“十大育人”项目,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共同打造育人品牌项目,提升育人项目的含金量。三是全面把握高校育人特色和优势,加强学校层面的统筹协调,形成若干“十大育人”招标项目,引导不同育人单位、育人主体等“强强联合”,增强育人合力。
其次,加大项目支持。一是出台《高校“十大育人”项目支持管理办法》,明确育人项目建设的目标、要求及具体管理规定,尤其要根据“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要求和学校“三全育人”工作实际,提出项目建设的指导性意见,为项目提供政策支持。二是设立高校“十大育人”项目建设专项基金,整合学校、社会各界优质资源,加大对“十大育人”项目建设的经费支持力度,制定基金运行相关管理办法,引入“投入-产出”评估方法,增强基金使用的效益。三是加强高校“十大育人”项目团队建设,对“十大育人”项目的管理者、承担者等进行专门培训,全面提升育人团队参与“三全育人”综合改革的素养和能力,并将“十大育人”项目的成效与团队及个人考核结合起来。
再次,优化项目管理。一是运用大数据,精准掌握学生思想动态及育人项目的问题和成效。深入开发电子校园卡和电子发展档案等应用功能,加强数据挖掘、利用、管理和共享,在对校园数据梳理、分析和研究的基础上,实现对育人项目的有效评估监测和服务支撑,为育人项目优化决策和精细化、个性化服务提供科学依据。二是通过微调研,及时掌握学生对项目的反馈意见。学生既是育人项目的客体,也是育人项目的主体,如何实现主客体互动,是推进“三全育人”改革的重要课题。高校可通过多种方式,及时了解学生对育人项目的感受、认可度和意见建议,这是项目优化的重要前提。三是完善信息系统。高校可依托互联网技术,打造“十大育人”项目智能平台,一方面实现育人项目全过程跟踪,通过在线记录以及与学生实时互动等,第一时间掌握项目动态,明确调整优化的必要性和可能性;另一方面实现学生参与育人项目全过程记载,客观记录和展示学生参与育人项目的表现和不足,形成“三全育人”成长档案,为学生成长以及育人项目优化奠定坚实基础。(《中国高等教育》2020年第12期)